给特斯拉机器人的星辰大海泼盆冷水
很难想象,在昨天的宏观环境中,A股机器人概念依然自顾自地红透了半边天。 在这场马斯克引起的概念盛宴中,不乏有人真的看中了人形机器人的星辰大海。自马斯克宣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TeslaBot“Optimus(擎天柱)”原型机将于9月30日发布,加上机构们的推波助澜,市场这两个月很不安分。 然而,当今天市场分歧加剧,有投资者“被套”时,星辰大海的喊声瞬间衰弱。机器人不是个新概念,人形机器人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,只是并没有真正带来应用的大规模革新。它的发展就像薛定谔手中的黑箱,在马斯克揭开Optimus的盖子之前,没人能知道那只代表价值的猫是死是活。 显然,产业在等着看特斯拉的技术能不能真的带来颠覆,投资者们又该等什么呢? 行情结构化,机器人不会“飞” 实际上,自机器人概念异动以来,行情结构化的特征就十分明显——换成大白话就是,有的公司长期涨,有的公司偶尔涨。参差之间是炒作,是未来的不确定。 这种分歧在8月3日达到高潮,竞价机器人板块涨停最多,一度绵延涨势。但是临近中午时,出逃已成风。做RV减速器的中大力德盘中涨停后开板极速下跌,爱仕达午后直线跳水以天地板跌停。绿的谐波、赛象科技、秦川机床等前期热门股纷纷由大涨转大跌。 也许等到行情中断,依然有投资者云里雾里,对这些概念公司的业务也不明不白,但这并不重要——机器人产业是成熟的,供应链也是成熟的,但这和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之间显然存在太多错位的关系。 abb、发那科、安川电机、库卡,现有的机器人四大家族,是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。显而易见的是,新的人形机器人和传统概念上的一系列机器人只是亲戚关系。马斯克称Optimus将改变世界,意味着其应用领域和形态将有一定颠覆性。而和工业机器人相比,这正是一种应用上的不确定性。 国盛证券在一次主题分享中认为,人形机器人将与人类工人竞争。民生证券研报指出,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手机、汽车后的新入口,进而产生商业价值。安信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焦娟认为,擎天柱其实是新一代的智能交互硬件。 马斯克自己给出了Optimus落地以及投用的时间安排,并且大概将应用逻辑划分如下:首先是重复性、危险性工作,然后是现实世界的无指令应用,最后是家用机器人。不难看出,这是从执行指令到自主认知决策的进化,但这样的应用过程是“拿着锤子找钉子”,符合马斯克的探索精神,却不符合投资的稳健要求。 实际上,从这个细节出发,机器人产业链要飞起来,光有风口是不够的。现有的“星辰大海”来自三个基本推论:第一,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确定能以技术进步撬动大量应用前景;第二,国产厂商能够在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中获得对应份额;第三,所有需求能转化为业绩。 马斯克自称的“史诗级”进步,暂时还撑不起这些推论。 首先,特斯拉是否能做到超越波士顿动力的技术水平还要打一个问号,多年的技术积累并非马斯克背书就能超越,而且马斯克也曾有过不靠谱的背书。其次,人形机器人不是新能源汽车,不会有如此顺畅的国内供应链发展渠道。 最后,应用前景看似广泛,物流运输、看护、危险场景作业。但这些场景要么就是需要和旧的市场支配者竞争,要么就是需要探索、过渡,探索需要时间,而时间将影响业绩转化——更何况有些赛道的业绩存在天花板。 前景好≠赚钱,机会藏在中国的“代际差异” 机器人仅仅是马斯克带火的众多概念之一,前一个在二级市场火热的,是一体化压铸技术。类似的,一体化压铸也伴随着相应公司的市场炒作。那么,这个号称电动车革命的关键工艺,是不是真的存在巨大想象空间? 答案并不令人满意,A股主流第三方压铸公司,如拓普集团、广东鸿图等,营业成本占收入比例均超过90%。辛辛苦苦为电动车革命出力,最后却是为上游材料和机械供应商打工。 相比之下,人形机器人概念的利润空间没有逼仄到这种程度,但也同样不容乐观。中大力德在2021年年报中披露的减速器业务毛利率为19.32%,巨轮智能的机器人减速器业务毛利率,仅有3.16%。 亿欧智库《202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》显示,减速器、控制器和伺服系统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占工业机器人总体成本的60%,细分比例分别为减速器30%、伺服系统20%、控制器10%。而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零部件毛利率分别为减速器40%、伺服系统35%、控制器25%。 显然,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的供应商们,也在面临不挣钱的尴尬境地。更何况这些核心零部件的大头依然属于国外厂商,在减速器领域,日本纳博特斯克市场占有率达到60%。 有这些因素在,现在对机器人产业链的炒作,即使是未来几年也很难有业绩确定性。 尽管如此,国产机器人的发展阶段,应该更类似于“蓄势”。 机器人概念龙头埃斯顿从数字控制系统起家,向伺服系统等领域发展。自2015年上市后,埃斯顿开启大规模收购行动,不仅买下了运动控制、3D视觉等领域的重要企业,而且逐渐覆盖压铸、焊接等机器人集成环节。2019年埃斯顿收购了拥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机器人焊接龙头CLOOS。 这一系列收购给埃斯顿带来了较大的管理负担,并且部分业务的营收增效较差。然而,埃斯顿却积累了强大的自主供给能力,零部件自给率达80%,且沉淀了技术实力。很多国产机器人企业虽然没有突飞猛进,但也像埃斯顿一样在逐渐向业界一流攻关。借着人形机器人战鼓的吹响,很多人关注到产业链弯道超车的可能性,也不失为一种价值。 也是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关键点上,新的可能性正在硬件之外诞生。由于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是自主决策,它真正的核心技术也就落脚于AI算法,软硬件结合才是未来。在这方面,马斯克也表态,AIDAY是为了对外强调,特斯拉是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。 目前,特斯拉的AI水平依然领先于国内。但正如新能源车和自动驾驶的发展路径一样,国内企业也许会在未来恰当的时候,拿出一些惊喜。 安信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焦娟说,苹果在2006年到2008年就在推智能手机iPhone,但中国领先的手机厂商是在2013年之后才集体走上快车道。随之,我们也看到了硬件基础上的软件爆发。 中国机器人产业链,正处于这样一种发展的代际差异之中。即使没有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催化,变化也终将到来。当一种基础完善后,生态的概念就会形成和发展。国盛证券认为,软件算法上,2024年和2025年将是软件企业投入研发的关键节点。机器人是一个整体,想要获得更多价值,最终还是要向“微笑曲线”取经。 赚快钱的资金时刻都在换手离去,但有意义的市场不会是一地鸡毛。如果真有投资者愿意为星辰大海等待,这将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长期投资。
【重要提醒】
↘↘点我免费发布一条天津本地便民信息↙↙(微信搜索13717680188加小编好友,注明天津,免费拉您进群聊),优先通过审核。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合作!